Sunnyjuly

or it not become consoling to believe that death ended absolutely.

BE MOVED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在电影正片放完之后,滚动的字母已经滚完所有的发行商赞助商的最后,会出现“BE MOVED”这两个单词。

我为什么会知道,因为我看了两次,每次都坐到了最后。

很奇怪,漫威电影喜欢用彩蛋留住观众看完最后一行演职员表赞助商工作室名单,而这部电影,却是让人看完之后无法走开,直到片尾完全结束。

第一次看我以为是碰巧遇到了一群容易被情绪感染的观众;结果去二刷仍然是这样,正片结束了,但是似乎所有人都跟没缓过来一样,全都坐在椅子上,没有第一时间站起来离开。


我自己的感觉是,就跟被钉在了椅子上似的,站不起来,走不出去。


这部电影,这部电影……

它其实没有讲什么,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的反转,结构的精巧,都没有。

看到中间,电影的中间,球赛的中场,比利林恩和他的B班一起开始“中场表演”的时候,我突然就哭了。“眼泪刷地一下就掉下来”的那种夸张哭法,好像前半段我不只是在看电影,我的情绪一直在跟着比利一起积累,一直觉得堵得慌,终于到了那个最热闹最盛大的场面,积累的情绪终于决堤。

我和主人公一起哭了。

实在是太难过太难过了。


世界上是没有“感同身受”这回事的。人跟人之间,往往沟通都成本高昂,理解更是难以达成,“感同身受”不是很难做到,而是不可能做到。

而这部电影,所有的技术噱头——3D4K120帧,都是为了无限的去靠近情绪上的“感同身受”。

李安真的没有在试图讲什么主题,他只是在用技术的极限,去向内探索人的内心,探索情绪共鸣的极限。

我想他做得很好,甚至我怀疑不会有人做的比他更好。

到了今天,我二刷完毕也已经是24小时之前的事情了,我想起电影里比利所经历的一切,仍然止不住地想哭。


关于这部电影,我有太多想说的,然而却说不出来。

就像电影了的比利林恩一样,他也有太多想说的,但是从未诉诸于口;就算他找到机会试探性的说出了他的感受,他身边的人,从最亲密的战友到最放不下的姐姐到以为有共鸣的啦啦队长,仍然没有一个人真正理解他。

电影里面有一处比利和他的战友对话,闲谈之间好像就把电影要讲的概括了。

比利当时说搞不懂富人的世界,战友则附和到,他们也搞不懂你。

"I don't get them."

"They don't get you, Billy."

我不知人,人不知我。


他经历了生死,失去了精神导师一样的战友,看着战友在自己面前死去。

那是他最糟糕的一天。

他却因此被授予巨大的荣誉。

民众因此赞扬他,资本因此追逐他又放弃他,自以为是的键盘侠因此嘲讽他;而战友因此信任他,家人因此以他为荣,姐姐因此担心他心疼他。

却没有人懂得他。这是一种巨大的孤独。

因着这孤独,他所有的外在情绪都像隔着一层似的:他在微笑却不是真的开心;他在升国旗的环节流泪却不是有多爱国;他也开乱七八糟的玩笑,却不是真的对stripper感兴趣。

那种若即若离的心不在焉,那种疏离的隔膜,让你在其中看到比利林恩的内心,又仿佛看见自己的内心。


这样的细腻,这样的懂得。

是不是只有李安才拍的出来?

电影是movie,感动是moving,被感动是moved,这几个单词之间,不过一线之隔。


其实冷静下来我们也可以来分析,李安是怎么达成这种效果的,用了哪些手法,如何调动观众的情绪,情节又是怎么安排的。

但是在情绪的巨大共鸣面前,这些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最开始听说这部电影也被120帧的噱头吸引了注意力,以为李安也要去弄什么视效大片。

又知道人眼的分辨极限不过是24帧,再高对于视觉上来说的刺激都是一样的;还想着李安怎么要落入炒概念这样的俗套。

到底是我想错了。

人的眼睛有极限,电影的质感却没有。

120帧带来的“身临其境”的质感是难以言喻的,而李安并不是为了高帧数而高帧数,他用的120帧3D所制造出的“沉浸式观影体验”是为了电影服务的,是为了达到更真实地去呈现情绪的目的,对于这部电影来说,情绪才是关键的。


有人说这部电影的剧作很平庸,拍摄手法也很一般,故事更是非常非常的俗气老套。

然而这一切根本就不重要,因为导演从未想过要讲一个多么精妙的故事;也没想过要去宣扬什么普世价值观,传达什么深刻的主题。

这部电影最重要的,只是在表达情绪;而如果你试过,就会知道,情绪的传达与共鸣,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情。


于是我想要感情稍微细腻一些的人才能有这么多感觉,至少要做到看电影的时候非常投入。如果你感受不到情绪的共鸣,那么这部电影一定会显得极其的索然无味。

这也是为什么这部电影的评价比较两极;美国那边的观众更是尤为不喜欢。

不过这也没什么,有时候波段要对上,的确是要点缘分。

也许有机会我会去试试看普通帧数的,甚至2D的,也许跳出来看这部电影,感觉会更不一样一些。


说点题外话,就是这部电影里面李安也很有意思地安插了一些间离效果的台词。比如全片都有个经纪人在想办法给Billy所在的B班拉投资拍电影,然后我们在看的却正是这部关于他们的电影。比如最后比利林恩怼完有钱但混蛋的大老板,一直给他们拉电影赞助的经纪人说“That's a real movie moment”(大概);然后又说要去中国给他们拉投资;当时观众们都笑了,大概也是感受到了这种打破第四面墙带来的幽默感。

好像是在让观众沉浸其中的同时,又在提醒观众要抽离一些。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来《一代宗师》里的那三个境界。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我想李安,正在往第三重境界一点点的迈进吧。


评论(6)
热度(25)

© Sunnyjuly | Powered by LOFTER